当前位置是: 首页 -> 学科建设 -> 研究生 -> 正文
研究生
2024年云南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专业型)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8日 作者: 来源:

2024云南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年度建设报告

(专业型)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专业硕士授权点始终以服务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贯彻人才培养核心使命。2024年,学院通过系统性建设实现多维突破:学科布局持续优化,师资梯队建设成效显著,科研成果丰硕。全院在读研究生规模达231人,本年度高质量完成60名硕士生培养工作,向体育领域输送了一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立足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国家战略导向,深度对接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具有现代体育学科素养、跨领域实践能力和深厚家国情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现有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3个培养方向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包括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中华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民族体质教育与干预运动训练专项训练理论与实践),包括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科学监测与机能恢复运动心理训练与心理咨询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社会体育指导包括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大众健身指导与管理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户外休闲体育营销与管理

(三)学位授予标准

本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修满至少3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28学分,教学实践8学分。通过开题、预答辩、送审和答辩等环节才可授予学位。

(四)研究生招生、在读、毕业、学位授予及就业基本状况

1招生情况

2024共招收了78名研究生,2023减少了约1%,其中推免生12人。运动等级情况:国家健将5占比6.49%;一级1316.88%;二级6占比7.79%。院校比例:211/985院校25占比32.4%

2、在读情况

本学位点有在读研究生共计288人。

3、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学院建立了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制,通过开题、预答辩、送审和答辩等环节把关质量,2024年学位申请60人,学位授予60人。

4、就业情况

本学位点以签订毕业生就业工作责任书的方式,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与指导。设立毕业生就业专项经费,举办毕业生就业讲座,开展各种资格证书培训以增强毕业生进入社会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就业率97%2024年毕业生就业去向:机关单位1人,高等教育单位25人,中初等教育单位15人,国有企业1人,升学2人。

(五)研究生导师状况

本学位点共有研究生导师32名,校内导师23名,校外导师9名。学院逐渐培养出了一支以体育教育专业师资为核心,涵盖体育教育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训练学、社会体育管理等学科为支撑的理论水平高、实务能力强、综合素质全面的专任教师队伍。

二、学位点基本条件

(一)学位授权点各培养方向的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6人。

(二)科学研究

1教师的科研项目

纵向课题方面,2024年度教师获得立项的各类科研项目4在研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24.5。其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项目1项,云南省教育厅课题2横向课题方面,2024年度教师承担横向科研项目2,经费共计39万元。教师出版著作1发表SCI论文4篇论文。

(三)研究生学习、科研支撑平台与实习实训基地

本专业硕士为全日制培养方式,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

1课程设置

按照国家学位办《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有关规定,并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以及我校体育学科发展的优势,体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模块如下表所示:

1  体育专业硕士课程设置表

2科研支撑平台与实习实训基地

2024年度,云南大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已建成了一批覆盖体育专业不同领域的高水平示范性实习基地及科研平台具体内容如下:

1)新增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实习实践基地,接收实习生4人次,从事健康干预研究实践工作。

2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与云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联合培养基地接收助理实验员岗位5人次云南省体育工作大队实习实训基地5人。

3云南大学云南云湖水上运动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展帆船体验教学课程,参与20人次。参加中国帆船协会小帆船中级教练7人次,接收实习生5人次。

4建设微格教学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共计170㎡。微格教学实验室为培养体育教师提供课程设计到实景教学全流程的实验教室,包括体育教材教法的设计与实操、片段说课、教学试讲、评课等环节。虚拟仿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三维立体的解剖学教学实验场景,具象化、精细化帮助学生深刻掌握相关知识。

(四)学生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的奖助学金资助主要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省政府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其中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是100%全覆盖,2024年体育学院研究生获得奖学金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2  2024年体育学院研究生奖助情况

(五)管理服务与学生就业发展

1管理服务支撑

2024年体育学院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教学管理体制初步完善,学位点不断优化学生管理服务,通过对教学质量、实习体验、管理服务等多维度测评,研究生满意度达98%。为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的网络管理服务主要是依托云南大学研究生管理系统和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含足球学院)网站提供事务通知、学术交流资讯、就业信息发布、资料下载等管理和服务。

2学生就业

本学位点构建学生就业三级联动精准帮扶体系:领导班子成员定向联系建档立卡贫困生,研究生导师实施学术成长全程指导,班主任与辅导员协同开展班级学业帮扶,形成全员参与的立体化育人网络。通过实施三位一体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纵深发展,持续优化核心课程体系,强化特色学科建设。就业服务方面,建立行业需求导向的岗位拓展机制。聚焦教育行业主渠道,深化与教育局、公立学校及民办教育机构的合作;拓展体育产业新领域,对接运动训练、体育教育培训、赛事组织等企业资源。针对未就业毕业生构建1+3就业指导服务矩阵,通过思想引导、政策解读和职业规划辅导,推动先就业后择业理念入脑入心。同步开展用人单位需求调研,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校企供需精准对接。

三、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

(一)招生选拔情况以及为保证生源质量采取的措施

本学位点构建双轨协同生源优化机制,通过推免与招考双轮驱动策略提升生源质量。在推荐免试环节,已与双一流建设院校及体育专业院校构建合作关系,形成优质生源输送通道。通过学术互访机制及联合研究平台建设,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在考试选拔维度,建立标准化流程管理体系。依托数字化招考服务平台,优化报名预审资格复核专业测试综合评价全流程服务链,为考生提供全周期咨询服务。创新学术潜力+实践能力双维评价模型,确保选拔过程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为增强生源吸引力,本学位点实施内涵建设+精准推介双擎战略。持续强化学科特色,通过高原体育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挖掘等特色领域建设,形成学术话语权与人才培养品牌效应。

(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在云南大学党委正确领导下,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不断健全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全面加强党组织建设。党建引领学院发展方面,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党建引领事业发展,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通过建立党建引领、党政协同、全员覆盖的师德师风建设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促进教师师德意识转化为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的 五个统一,将师德师风建设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嵌于教学全过程。2024 年,学院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开展师德师风教育2次、三全育人·我当何为 大讨论1次,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8次,支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 集体学习231次(含研究生党支部创新开展 学术诚信与科研伦理"专题研讨6次),开展万名党员进党校培训5次(29.1 学时,参学党员3437人次)其中研究生党支部牵头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实践研学4次,覆盖学生党员589人次,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师德师风水平,显著增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素养,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及保障措施

体育学院为提升研究生的就业能力,积极开设各专业技术资格证培训与考试,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重大赛事,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2024年度重要活动情况如下:

120241月至12月,云南省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专题调研

云南被誉为“户外运动的天堂”,但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的开放存在壁垒与阻碍,优越户外运动资源的“生态高地”在某种意义上变成生态资源价值难以实现的“洼地”的情况。为解决这一矛盾,在云南省体育局的组织领导下,调研工作团队对国家和云南省的国土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政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学习研究。深入到玉溪(澄江、新平)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普洱等地开展调研。

2202428日—18日,参加尼泊尔中国新年系列庆祝活动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中尼文化交流互鉴,加深中尼两国人民友谊,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尼泊尔旅游委员会和加德满都市政府共同主办2024年尼泊尔中国新年系列庆祝活动。29日下午,尼泊尔中国新年系列庆祝活动之舞麒麟舞龙舞狮巡游在加德满都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泰米尔区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尼泊尔特命全权大使陈松及夫人、尼泊尔大会党领导人、前政府副总理普拉卡什·曼·辛格出席,中尼两国民众及国际游客数百人参加。受大使馆邀请,云南大学精选素质过硬的舞龙舞狮队师生19人组成代表队参加此次中尼文化交流活动。云南大学舞龙舞狮武术队与来自中国深圳、尼泊尔当地的同行一道,怀着对中尼友谊的美好祝愿,以精湛的技艺为中尼民众献上精彩绝伦的传统武术表演,引来阵阵掌声和喝彩。中尼两国观众身着盛装,手持中尼两国国旗,在尼泊尔传91统文化街区直观感受中尼文化的交融与对话,体验传统民俗经久不衰的魅力。

32024228日,云南大学师生赴景洪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帮扶

228日,云南大学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以下简称“浸润行动”)第二批驻景洪市帮扶师生团出征仪式在校史馆举行。3名教师、40名学生奔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9所中小学,开展为期4个月的体育美育教学、课程建设、社团建设等精准帮扶,助力景洪市“双减”提质增效。第二批驻点帮扶师生团由来自体育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昌新国际艺术学院的3名带队教师、40名学生组成。浸润行动是落实全省教育发展大会精神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

42024725日,云南大学2024年暑期“三下乡”“留住童心·守护健康”——社会体育指导员进乡镇公益服务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工作的相关讲话和论述,落实民政部携手14个部门共同发布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云南大学体育学院联合大屯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及龙井社区策划并开展了“留住童心·守护健康”云南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体育指导员进乡镇公益实践服务,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搭建起一个充满关爱与希望的成长平台。2024716日—721日,“留住童心·守护健康”云南大学暑期“三下乡”社会体育指导员进乡镇公益实践服务在刘春老师和谭功澍老师的带领下,赴云南省红河州个旧市大屯镇铜洞冲村进行了为期五天的体育公益服务。

5202487日,云南大学体育学院2024年暑期“三下乡”|以“体”促“融”汇聚团结奋进力量之维西篇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社会实践调研团队在陈恒兴副院长、刘春老师的带领下,赴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一周的“以体促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活动。通过资源整合结合当地实际,团队将工作细化为节庆体育、学校体育、传统民族体育三个板块,为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以体促融贡献力量。云南大学体育学院通过参与当地的火把节以及走访了解多民族节庆活动,进行问卷调查与实地考察,使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一股源自民族血脉深处的团结力量。纳西族的欢快打跳,藏族的传统藏戏,以及傈僳族独有的阿尺木刮、瓦器器乐等,宛如五彩斑斓的丝线,将白族、普米族、彝族等众多民族的群众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绚丽的民族团结图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此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现状、传承情况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为探索民族传统体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有力支撑,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

6202488日,第三十四届中国高校田径科报会在云南大学隆重举行

由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中国学生体育联合会大学田径分会执行、云南大学承办的第三十四届中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在云南大学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主题为“提高体育科研质量,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共收到来自30个省份,181所高校科研机构及义务教育学校的756篇论文,其中录用了573篇,20篇作为大会报告。廖炼忠在欢迎辞中介绍了云南大学体育发展的基本情况,表示云南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要贺信精神,致力于一流体育建设,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贡献力量,并对给予本次会议支持的专家和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3  学生考取资格证书情况

(四)导师指导和学术交流

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双师型”的培养与指导方式,即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以校内导师为主,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培养过程中,由既有理论水平,又有来自实践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专业人才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承担专业课程教学。

2024年,云南大学体育学院特邀四位在体育教育、运动科学、竞技训练及产业实践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校外专家莅临指导,开展系列高端学术讲座。受邀专家包括:邀请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健康学院、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云南省网球高级教练员导师、北京体育大学的四位校外专家莅临我院进行学术讲座,内容包括课题申报、撰写等方面的内容。

(五)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情况

开发适合在基地教学的课程,将培训的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学院研究生课程依托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云南体科所、体工大队、抚仙湖帆船基地、深圳万航帆船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学风建设及论文质量保证

2024年度,本学位点以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化制度建设和全流程精细化管理,构建覆盖学位论文全生命周期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制度优化方面,依托《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办法》,强化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规范审核等关键环节,增设交叉学科导师联席评审与校外专家盲评机制,实施“论文质量动态跟踪系统”实现进度可视化与预警自动化,并推行“校内导师回避制+校外专家主审制”的集中答辩模式,确保各环节严格规范。针对论文质量攻坚,委托教育部学位中心平台对60篇学位论文实行100%双盲评审,设定评分低于60分或学术规范存疑者“一票否决”红线,同时建立盲审结果多维分析模型。将学术规范审核前置至开题阶段,推行学术诚信承诺书+文献查重初检”双约束机制,设立学术道德督导组强化随机抽查。年度实施成效显著,学术不端事件零发生为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学位点服务贡献典型案例

)体医融合助力戒毒康复创新实践

依托新增云南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实习实践基地,本学位点开展运动干预戒毒研究,构建体能训练心理辅导社会适应三维康复模式。派驻4名研究生至基地进行实习实践,持续研发戒毒人员体适能训练方案帮助戒毒人员降低躯体化症状发生率。本项目通过跨学科融合创新,为新时代司法戒毒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范式,对降低毒品复吸率、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澜湄流域体育外交创新示范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全球文明倡议”,服务“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建设,于202428日至18日深度参与由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尼泊尔旅游委员会、加德满都市政府联合主办的中国新年文化交流活动。通过体育非遗展演推动中尼文明互鉴,构建起南亚区域人文共同体的创新实践平台。云南大学体育学院团队创新性地精心编排了特色节目,并在年游客量超 50 万的加德满都泰米尔区开展舞龙舞狮巡游,吸引中尼民众及国际游客近千人现场观看。高层互动层面,中国驻尼大使陈松、尼泊尔前副总理普拉卡什··辛格等政要出席活动,为中尼文化交流注入政治动能。此次实践不仅是文化展演的成功案例,更是高校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云大体育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教育智慧。

(三)乡村振兴体育赋能工程

作为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实践载体,2024云南大学作为首批省级帮扶高校,选派40名师生赴景洪市8所中小学开展为期4个月的体育美育浸润行动。帮扶期间,师生们将教师科研、学生实践与支教工作有机融合,完善“一校一策”帮扶方案,探索“教研课题+课程团队+特色品牌”的帮扶机制,将思政元素融入体育美育教学、社团建设、竞赛展演组织、名师工作室建设等日常工作中,精准助力中小学发展,力争做到“师生有专能、学校有亮点、地方有品牌”。据统计,第三批支教学生人均每周19.68课时,新建跳绳、当代舞等社团25个,开设社团课程28门,累计巩固提升足球等课程19门,参与组织运动会14场,273个教学班级的12213名中小学生受益;组织开展武术套路、散打等教师培训3场次。通过浸润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优势与专长,帮助中小学开发体育特色课程,建设兴趣社团,开展课后服务,组织竞赛活动,丰富了中小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同时,组织开展的师资培训,指导建设的名师工作室,也带动了景洪市一批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迅速成长,为浸润行动的持续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国际化水平不足

当前国际交流主要依托短期文化交流项目(如尼泊尔中国新年活动),尚未形成稳定的国际合作机制。需深化与澜湄流域等区域国家高校的战略合作,探索国际化学位培养模式,重点推进与国内外体育特色专业和周边院校的科研、课程开发、实习实践合作。同时,依托云南区位优势和云南大学留学体系将跨境体育交流研究纳入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

实习实践模式分类培养导向不足

学生实习实践,60%仍以顶岗实习为主,缺乏根据学生学科背景的定制化针对性设计。侧重技能培训,未能有效衔接具有跨学科背景学生的特长,如体育国际化跨区域市场开发、新兴项目的在地化普及应用。

(三)科研成果转化效能较弱

纵向课题占比达66.7%,但横向课题经费仅占科研经费总额的61.3%。需强化建设“成果转化绿色通道”,将研究成果纳入行政系统技术规范及产业升级过程,推动科研项目与文旅、司法等领域合作。争取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对获得省级以上成果认定的项目给予配套奖励。